检测百科

屈服强度测试中应力-应变曲线的绘制与屈服点判定

2025年10月27日
2
微达检测实验室

温馨提示: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,仅作参考。如需专业数据支持,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。

在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中,应力-应变曲线是直观反映材料受力变形规律的核心工具,而屈服强度作为评估材料塑性变形起始的关键指标,其准确性直接依赖曲线的正确绘制与屈服点的精准识别。本文系统梳理屈服强度测试中应力-应变曲线的绘制流程、关键影响因素,以及不同材料屈服点的判定方法,为测试人员提供实操性指导,助力提升测试结果的可靠性。

应力-应变曲线绘制的基础:试样与设备要求

试样的制备是曲线准确的首要前提,需严格遵循GB/T 228等标准制备标准试样。对于圆形试样,需用精度不低于0.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原始直径(d0),取圆周方向3个不同位置的平均值计算原始截面积(A0=πd0²/4);矩形试样则测量宽度和厚度,同样取平均值计算A0。原始标距(L0)需按标准设定(如L0=5d0或10d0),并用划线笔或引伸计标距装置清晰标记,避免测试中混淆。

测试设备需满足精度要求:万能试验机的力值精度应≤±1%,并定期通过计量校准;应变测量优先使用引伸计(如电子引伸计),其分辨率需≤0.001mm,能准确捕捉标距内的微小变形。若用试验机位移代替引伸计,需扣除夹具和设备的变形(如用“零点法”校准),否则会导致应变数据偏大。

设备同轴度也需检查:试样安装时需确保试验机夹头与试样轴线一致,避免偏载。偏载会导致试样受弯,曲线出现异常波动(如应力突然升高或下降),甚至使试样提前断裂,无法准确反映材料的真实屈服行为。

此外,试样表面需光滑无缺陷(如划痕、裂纹),否则缺陷会成为应力集中源,导致局部提前屈服,曲线的屈服点偏低或不明显。对于焊接试样或热处理试样,需确保试样的均匀性,避免因组织差异导致曲线出现多峰。

测试参数设置对曲线准确性的影响

加载速率是影响曲线形状的关键参数。根据GB/T 228.1,金属材料拉伸测试的加载速率需分阶段控制:弹性阶段(应力未达到比例极限前)的加载速率应≤30MPa/s,塑性阶段(应力超过比例极限后)应≤10MPa/s。加载速率过快会导致材料内部温度升高(尤其是塑性好的材料),使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虚高,曲线的屈服平台缩短甚至消失。

加载速率过慢则可能引发蠕变效应,尤其是高温或低强度材料。蠕变会使试样在恒定应力下持续变形,导致曲线的塑性阶段延长,屈服点偏低,甚至无法区分弹性与塑性变形的界限。例如,铝合金在室温下加载速率过慢(如<1MPa/s),曲线会呈现“渐进式”变形,无明显的弹性-塑性转折点。

加载方式也需注意:应采用轴向匀速拉伸,避免冲击加载(如突然增大加载力)。冲击加载会使曲线出现尖峰(上屈服点异常升高),掩盖真实的下屈服点,导致屈服强度判定错误。部分试验机带有“力控制”或“位移控制”模式,需根据材料特性选择:弹性阶段用“力控制”更稳定,塑性阶段用“位移控制”更易保持加载速率。

另外,预加载(如施加小力消除试样与夹具的间隙)也是必要的。预加载需控制在比例极限的5%以内,避免试样产生塑性变形,影响后续的弹性阶段曲线斜率(弹性模量计算)。未预加载的试样,曲线起始段可能出现“虚变形”(间隙导致的位移),使弹性模量计算偏小,进而影响Rp0.2的判定。

应力-应变曲线的数据采集要点

数据采集的核心是同步获取力(F)与应变(ε)或位移(ΔL)的实时数据。力数据由试验机的力传感器采集,应变数据优先用引伸计采集(直接测量标距内的变形),位移数据则由试验机的位移传感器采集(测量夹头的移动距离)。需确保两者的采集频率一致(至少50Hz),避免数据滞后导致曲线变形。

采集频率的选择需匹配材料的屈服特性:对于有明显屈服点的材料(如低碳钢),屈服阶段的变形速率快(如应变率可达10⁻³/s),需提高采集频率(如100Hz以上)才能捕捉到上屈服点与下屈服点的瞬间变化。若采集频率过低(如<20Hz),会漏掉上屈服点,曲线呈现“直接下降”的趋势,无法准确判定下屈服点。

数据的有效性需实时监控:测试过程中需观察力-位移曲线的变化,若出现突然的力值下降(非屈服阶段),可能是引伸计滑移或试样断裂,需立即停止测试并检查;若力值持续升高但位移不变,可能是夹具卡死,需重新安装试样。

此外,需记录环境条件(如温度、湿度),尤其是对温度敏感的材料(如塑料、橡胶)。温度变化会影响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,例如,低碳钢在-20℃时,屈服强度会比室温高10%~15%,曲线的屈服平台也会变长。

应力-应变曲线的绘制流程与规范

数据转换是曲线绘制的第一步:应力(σ)=力(F)/原始截面积(A0),单位为MPa;应变(ε)=标距内伸长量(ΔL)/原始标距(L0),单位为mm/mm或%(1%=0.01mm/mm)。需注意,ΔL是引伸计测量的标距内变形,而非试验机的夹头位移(夹头位移包含夹具变形)。例如,试样原始标距L0=50mm,引伸计测量的ΔL=1mm,则应变ε=1/50=0.02(2%)。

坐标系统的选择需符合行业惯例:纵轴为应力(σ),横轴为应变(ε)。纵轴量程需覆盖材料的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(如低碳钢选0~600MPa),横轴量程需覆盖材料的塑性变形量(如低碳钢选0~25%)。坐标刻度需均匀,避免因刻度压缩导致曲线特征丢失(如屈服平台被压缩成“直线”)。

曲线绘制需保留原始数据的特征:用软件(如Excel、Origin)将转换后的σ-ε数据点按顺序连接,形成连续曲线。对于有明显屈服点的材料,需保留上屈服点的尖峰与下屈服点的平台;对于无明显屈服点的材料,需保留弹性阶段的直线与塑性阶段的上升曲线。避免过度平滑(如用“多项式拟合”),否则会掩盖屈服点的真实位置。

曲线的标注也需规范:需注明试样编号、材料牌号、原始标距L0、原始截面积A0、测试温度、加载速率等信息,便于后续的结果追溯与对比。例如,标注“试样No.1:Q235钢,L0=50mm,A0=12.57mm²,T=25℃,加载速率=10MPa/s”。

材料屈服点的类型划分及特征

根据应力-应变曲线的形态,材料的屈服点可分为两类:明显屈服点与无明显屈服点。明显屈服点的材料(如低碳钢、低合金钢、铸铁),曲线在弹性阶段后会出现“屈服平台”——应力不再增加(或略有下降),但应变持续增加。平台的起点为上屈服点(σsu,屈服阶段的最大应力),平台的最低点或稳定点为下屈服点(σsl,屈服强度的标准取值)。

无明显屈服点的材料(如铝合金、不锈钢、高强度钢、塑料),曲线在弹性阶段后直接进入塑性变形,应力随应变持续增加,无明显的应力平台。这类材料的“屈服强度”需用“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”(Rp)代替,即当非比例延伸率达到规定值(如0.2%)时的应力(Rp0.2)。

部分材料会呈现“复合屈服特征”:如热处理后的合金钢,曲线可能先出现小的屈服峰(上屈服点),随后进入缓慢上升的塑性阶段,无明显的下屈服点。这类材料需根据标准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(如上屈服点或Rp0.2)。

需注意,材料的屈服类型并非绝对:同一材料的屈服特征可能随热处理状态变化。例如,退火态的45钢有明显屈服点,而淬火态的45钢(高强度)则无明显屈服点;冷加工后的铝合金(如6061-T6)无明显屈服点,而退火态的6061-O则有微弱的屈服平台。

明显屈服点的判定方法与标准依据

对于有明显屈服点的材料,GB/T 228.1规定屈服强度取“下屈服点”(σsl),除非产品标准另有规定。下屈服点的判定需遵循以下规则:

1、当屈服阶段出现多个最小应力时,取第一个最小应力(即屈服平台的起始稳定点);

2、当屈服阶段为稳定的平台(应力不变,应变增加),取平台的应力值;

3、当屈服阶段是“下降-稳定”型(上屈服点后应力下降,随后稳定),取下降后的稳定应力值。

上屈服点(σsu)的判定:取屈服阶段的最大应力值,通常是曲线从弹性阶段进入塑性阶段的第一个峰值。但上屈服点受加载速率、试样缺陷等因素影响较大,稳定性差,因此一般不用于评估材料的屈服强度,仅作为参考。

实例说明:低碳钢Q235的拉伸曲线,弹性阶段应力线性增加至约300MPa(比例极限),随后力值突然下降至约235MPa(下屈服点),并保持该应力直到应变达到约5%(屈服平台),之后应力再次上升(强化阶段)。此时下屈服点235MPa即为Q235的屈服强度。

需避免的错误:将上屈服点作为屈服强度。例如,部分测试人员看到曲线的第一个峰值(上屈服点)就停止测试,导致屈服强度判定偏高(如Q235的上屈服点可能达到320MPa,而下屈服点仅235MPa),不符合标准要求。

无明显屈服点材料的规定延伸强度计算

无明显屈服点材料的“屈服强度”通常用Rp0.2(非比例延伸率0.2%的应力)表示,其计算依据GB/T 228.1的“平行切线法”。具体步骤如下:

1、确定弹性阶段的直线段:在曲线的弹性阶段(前5%应变内)取2~3个点,用线性回归计算直线斜率(弹性模量E);

2、计算规定非比例延伸应变εp=0.2%=0.002;

3、从原点O作一条与弹性直线平行的直线,其方程为ε=εp + σ/E(因平行直线斜率相同,均为1/E);

4、该直线与应力-应变曲线的交点对应的应力即为Rp0.2。

若弹性阶段的直线不明显(如曲线起始段弯曲),可采用“secant法”:取应力为0.5倍抗拉强度的点,与原点连线作为弹性直线;或采用“切线法”:在曲线的起始段作切线,取切线斜率作为弹性模量。需确保所选方法的一致性,避免不同测试人员得到不同的Rp0.2值。

实例说明:铝合金6061-T6的拉伸曲线,弹性阶段直线斜率约为70GPa(E=70000MPa),εp=0.002。平行直线方程为ε=0.002 + σ/70000。找到曲线与该直线的交点,对应的应力约为275MPa,即Rp0.2=275MPa。

需注意,Rp的规定值可根据材料用途调整:如航空材料常用Rp0.1(非比例延伸率0.1%),压力容器材料常用Rp0.5(非比例延伸率0.5%)。需在测试前明确规定值,避免结果误用。

曲线绘制与屈服判定中的常见误区

误区一:用夹头位移代替引伸计应变。夹头位移包含了夹具、试验机横梁的变形,尤其是大吨位试验机,夹头位移的误差可达10%以上。例如,试样标距内变形1mm,夹头位移可能达到1.5mm,导致应变计算偏大(ε=1.5/50=3% vs 真实ε=2%),Rp0.2判定偏低。

误区二:过度平滑曲线。部分测试人员为了曲线“美观”,用高次多项式拟合数据,导致屈服点特征丢失。例如,低碳钢的曲线经平滑后,上屈服点的尖峰被消除,下屈服点的平台变成“斜坡”,无法准确判定屈服强度。

误区三:忽略温度影响。材料的屈服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,例如,铜在100℃时的屈服强度比室温低20%~30%。若测试时未控制温度(如夏季实验室温度高达35℃),会导致屈服强度判定偏低,影响产品质量。

误区四:试样标距测量错误。原始标距L0是计算应变的关键参数,若L0测量错误(如将50mm标距测成55mm),会导致应变计算偏小(ε=1/55=1.82% vs 真实ε=2%),Rp0.2判定偏高。需用钢直尺或游标卡尺准确测量标距,避免目测估计。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  • 该列表没有任何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