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合材料因轻质高强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、汽车等领域,拉伸强度是评估其力学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。声发射监测作为动态无损检测技术,可实时捕捉材料内部损伤演化信号,结合断裂过程分析能深入揭示拉伸失效机制,对优化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。
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测试的基本原理与要求
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测试通过对标准试样施加轴向拉伸载荷,以断裂时最大载荷与原始截面积的比值计算强度,常用标准有GB/T 1447-2005、ASTM D3039-17。标准对试样规格、加载速率(如1-5mm/min)、环境条件(温度、湿度)均有明确规定,避免测试结果偏差。
试样制备需匹配材料类型:单向复合材料用矩形试样(纤维方向与长度一致),编织或层合材料需考虑层间结合力,避免边缘撕裂。试样表面需平整无缺陷,否则会因应力集中降低测试准确性。
拉伸强度直接决定部件承载能力,如航空发动机叶片、风电叶片等关键部件服役中主要承受轴向拉伸载荷,因此该指标是复合材料应用的核心依据。
声发射监测技术的工作机制
声发射(AE)是材料受外力作用产生变形、损伤时释放弹性波的现象,监测系统通过压电传感器捕捉弹性波,经放大、滤波后记录信号特征(幅值、计数、能量等)。
传感器频率范围多为100-1000kHz,需用耦合剂(硅油、凡士林)紧密贴合试样表面,减少信号衰减。核心参数中,幅值反映弹性波强度,计数反映损伤事件数量,能量反映应变能释放大小。
与超声、射线检测相比,声发射具有实时性优势,可全程跟踪拉伸过程中损伤演化,尤其适合多相、多尺度的复合材料断裂机制研究。
声发射信号与复合材料损伤类型的关联
复合材料拉伸损伤包括纤维断裂、基体开裂、层间剥离(分层)、纤维-基体脱粘,不同损伤的声发射特征差异显著。
纤维断裂是严重损伤,多发生在拉伸后期,信号呈高幅值(>80dB)、高能量、短持续时间(<100μs),如单向碳纤维复合材料中,纤维断裂幅值可达90-100dB。
基体开裂发生在拉伸初期,信号低幅值(50-70dB)、低能量、长持续时间(>200μs),计数多但单条能量低,反映大量微小裂纹。
分层对应中等幅值(70-80dB)、中等能量信号,脱粘则是60-75dB低能量信号,常伴随基体开裂发生。
拉伸过程中声发射信号的阶段特征
拉伸过程分弹性、损伤起始与演化、断裂三阶段,声发射信号呈明显阶段性。
弹性阶段:载荷低,材料线弹性变形,无损伤,声发射信号极少,载荷-位移曲线线性。
损伤起始阶段:载荷达基体强度70%-80%时,基体开裂、界面脱粘,低幅值信号增多,计数率上升但能量率低。
损伤演化阶段:载荷增加引发分层,中等幅值信号出现,计数率、能量率进一步升高;接近最大载荷时,纤维开始断裂,高幅值信号出现。
断裂阶段:纤维大量断裂,高幅值、高能量信号集中,载荷骤降后信号骤减,仅残留断口摩擦的低幅值信号。
断裂过程的声发射参数分析
声发射参数时间序列分析可定位断裂关键事件:计数率反映损伤速率,峰值对应损伤快速发展期(多为最大载荷点);能量率反映应变能释放速率,峰值对应纤维大量断裂时刻。
幅值分布直方图可统计损伤类型比例,如单向碳纤维复合材料中,>80dB信号(纤维断裂)占30%,50-70dB(基体开裂)占50%,70-80dB(分层)占20%,定量评估各损伤贡献。
不同复合材料体系的声发射响应差异
纤维种类影响:碳纤维强度高,纤维断裂信号幅值(90-100dB)高于玻璃纤维(70-80dB);芳纶纤维韧性好,断裂信号持续时间更长。
基体类型影响:环氧树脂脆性大,基体开裂信号多(50-65dB);聚酰胺韧性好,脱粘信号更多。
结构形式影响:单向复合材料以纤维断裂、基体开裂为主,分层信号少;编织材料因纱线滑移,分层、脱粘信号多;短纤维材料以纤维拔出、基体开裂为主,幅值分布分散。
声发射监测在断裂过程分析中的应用实例
以单向碳纤维/环氧树脂试样(250mm×25mm×2mm,纤维体积60%)为例,加载速率2mm/min,两侧贴100-500kHz传感器。
测试显示:弹性阶段(0-8kN)无信号;10kN时出现50-70dB信号(基体开裂);15kN时出现70-80dB信号(分层);25kN时出现90-100dB信号(纤维断裂),随后试样断裂,信号消失。
参数分析表明:基体开裂占45%,分层占20%,纤维断裂占35%,与扫描电镜断口观察(纤维断裂、基体裂纹)一致,为优化层间粘结工艺提供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