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合材料因高比强度、各向异性及可设计性,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、汽车等领域。但实际服役中,构件常承受拉-剪、拉-扭等多轴应力,单轴屈服测试无法反映真实失效行为。多轴加载实验设计作为评估其屈服强度的核心环节,需通过模拟真实应力状态、优化试样与加载方案,为失效准则建立提供可靠数据。
多轴加载实验的核心目标与需求
复合材料的屈服行为高度依赖应力状态。例如,飞机机翼蒙皮承受轴向拉伸与面内剪切的组合应力,单轴测试仅能给出轴向或剪切的单独性能,无法反映两者耦合后的屈服极限。多轴实验的核心目标,是模拟真实应力组合,获取不同“轴比”(各轴应力的比例)下的屈服数据,揭示“塑性耦合”现象——不同加载轴的塑性变形相互影响(如拉伸会降低扭转方向的屈服门槛)。
此外,多轴实验需为结构设计的失效准则(如Tsai-Wu准则)提供支撑。例如,航空发动机短舱的复合材料层合板,需通过拉-扭实验建立“轴比-屈服强度”关系,确保设计载荷不超过多轴屈服极限。
试样设计的关键原则与类型选择
试样需满足三大原则:均匀应力分布(测试区应力一致)、易于多轴加载、减少应力集中。平面多轴实验(如拉-拉、拉-压)常用十字形试样:中心区为测试区,四个臂用于施加不同方向载荷。设计时需优化臂长(通常为中心区尺寸的5倍)与倒圆角(半径≥5mm),避免边缘应力集中。例如,碳纤维/环氧树脂[0/90]s铺层的十字形试样,中心区尺寸20mm×20mm,臂长100mm,厚度2mm,可模拟面内各向异性。
三维多轴实验(如拉-扭-内压)选择管状试样:通过轴向拉伸、周向扭转与内部压力的组合,模拟三维应力状态。管状试样需满足密封要求(承受内压),壁厚均匀(偏差≤5%)。例如,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管状试样,内径20mm,壁厚3mm,长度150mm,两端加固以防止夹具夹持破坏。
加载路径的设计与实现
加载路径分为比例加载(各轴应力按固定比例增加)与非比例加载(应力比例变化)。比例加载模拟“稳态”场景(如匀速飞行的机翼),例如拉-扭实验中,扭转角与拉伸位移同步增加(比例1:0.1);非比例加载模拟“动态”场景(如飞机起降),例如先拉后扭或交替加载,这类路径常导致更早屈服(塑性耦合效应)。
加载路径需通过电液伺服系统的“闭环控制”实现:实时调整各轴加载速率,确保应力比例误差≤2%。例如,拉-扭实验中,轴向载荷速率0.5mm/min,扭转速率0.1rad/min,系统每秒调整1000次参数,保证同步性。
应力状态的精准控制方法
精准控制应力状态需解决“载荷同步性”与“应力均匀性”问题。载荷同步性通过“主从控制”实现:以某一轴(如轴向)为基准,其他轴(如扭转)跟随其载荷变化。例如,拉-扭实验中,轴向载荷速率100N/s,扭转速率自动调整为5N·m/s,确保应力比恒定。
应力均匀性通过传感器监测:十字形试样中心区贴三向应变片(0°、45°、90°),测取主应变与剪应变,验证应力均匀;管状试样内壁贴环向应变片,监测内压引起的周向应力。加载速率需采用“准静态”(≤1mm/min),避免惯性力影响。
实验设备与夹具的匹配设计
平面多轴实验用双轴电液伺服试验机(轴向±100kN,横向±50kN),三维多轴实验需增加扭转或内压模块。夹具需与试样匹配:十字形试样用“四点夹持”夹具,四个臂独立夹持,避免偏载;夹具材质选7075-T6铝合金(硬度高于复合材料),防止变形。
管状试样的夹具需密封:
一、端连拉伸杆,另一端连扭转接头,内部通高压油(内压)。密封用氟橡胶O型圈(耐油耐高温),确保压力波动≤1%。夹具安装后需用激光对中仪校准(同轴度偏差≤0.1mm),避免附加弯矩。
测量系统的选择与优化
测量需覆盖“应变-载荷-位移”全参数:应变片适合局部精准测量——[0/90]铺层的十字形试样,贴0°(轴向)、90°(横向)与45°(剪向)应变片,测取各向应变;数字图像相关(DIC)适合全场分析——通过高速相机拍摄散斑图案,计算测试区全场应变,直观显示应力均匀区范围(通常为中心区80%)。
引伸计选非接触式(如激光引伸计),避免与扭转载荷干扰。例如,拉-扭实验中,激光引伸计测轴向位移,精度0.001mm,不影响扭转变形。
数据处理与屈服强度的提取
数据处理分三步:首先筛选有效数据——去除载荷突降(提前断裂)、应变噪声大(>5%)的试验,同一路径下3次重复试验的屈服偏差≤3%;其次计算应力——十字形试样轴向应力σ1=P1/(b×t)(P1为轴向载荷,b为中心区宽度,t为厚度),横向应力σ2=P2/(b×t);最后用Tsai-Wu准则判断屈服(考虑各向异性):F1σ1+F2σ2+F11σ1²+F22σ2²+2F12σ1σ2=1,等式成立时的应力即为多轴屈服强度。
例如,碳纤维/环氧树脂[0/90]s试样的拉-剪实验,σ1=150MPa,τ=50MPa,代入Tsai-Wu准则得失效指数=1,此时的σ1与τ即为该轴比下的屈服强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