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增强相、基体及界面的协同作用,其中界面结合强度是连接两者的核心参数。在屈服强度测试中,界面结合状态直接影响载荷传递效率与失效模式——界面结合良好时,增强相能充分发挥强度;结合薄弱时,易发生界面脱粘导致屈服强度下降。深入研究其影响机制,对优化材料设计与测试准确性至关重要。
界面结合强度的定义与表征
界面结合强度是复合材料中增强相(纤维、颗粒)与基体间抵抗分离的力学参数,反映物理(范德华力、机械互锁)与化学(共价键、离子键)作用的综合效果。物理作用依赖表面粗糙度与接触面积,化学作用则由界面化学反应决定。
常用表征方法分为直接法与间接法:直接法以单丝拔出试验为代表,通过拉伸埋入基体的单根纤维,计算界面剪切强度(τ),直接反映单纤维与基体的结合状态;间接法如短梁剪切试验(SBS),通过层合板的层间剪切强度间接推断界面性能,适用于层合材料。
需注意,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不同:单丝拔出试验适合纤维增强材料,而颗粒增强材料更适合压痕试验——通过硬度计压头压迫颗粒,测量颗粒弹出时的力,计算界面结合强度。
屈服强度测试的基本原理
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是从弹性变形转入塑性变形的临界应力,与均质材料不同,其屈服行为是增强相、基体及界面协同作用的结果:基体承担初始载荷并弹性变形,随后通过界面将载荷传递至增强相,当载荷达到临界值时,基体或界面发生塑性变形,表现为应力-应变曲线的“屈服点”。
常用测试方法为单向拉伸与压缩试验。以拉伸试验为例,试样需符合ASTM D3039标准,通过万能试验机施加轴向载荷。单向纤维增强材料的纵向屈服强度远高于横向——纵向载荷主要由纤维承担,横向载荷需通过界面传递,对界面更敏感。
例如,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的纵向屈服强度可达500MPa,而横向仅100MPa左右,因横向加载时界面需传递更多载荷,若界面结合薄弱,易提前屈服。
界面结合强度对载荷传递的调控
载荷传递是复合材料增强的核心,界面结合强度决定传递效率。界面结合良好时,基体与增强相间无相对滑动,载荷通过界面剪切应力传递至增强相,使增强相充分发挥强度——如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中,界面剪切强度≥30MPa时,碳纤维承担70%以上拉伸载荷,显著提高屈服强度。
若界面结合不足,加载至临界应力时会发生界面脱粘:增强相与基体相对滑动,载荷无法传递至增强相,全部由基体承担。因基体强度远低于增强相,基体迅速塑性变形,导致屈服强度降低。
剪滞模型(Shear Lag Model)可定量描述此关系:界面结合强度越高,剪切应力传递长度越短,增强相更快达到极限强度。如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中,界面强度从10MPa提至20MPa,传递长度从5mm缩至2mm,屈服强度提高40%。
界面脱粘与屈服行为的关联
界面脱粘是屈服过程的关键失效模式,其发生顺序决定屈服行为。当界面结合强度低于基体屈服强度时,界面先脱粘:如铝基复合材料中,铝基体屈服强度约100MPa,若界面强度仅50MPa,加载至50MPa时界面脱粘,载荷无法传递至SiC颗粒,铝基体局部应力集中,提前屈服。
脱粘位置通常在界面薄弱环节:未处理的碳纤维表面光滑,脱粘发生在纤维-树脂界面;氧化处理后表面粗糙度增加,脱粘转移至树脂内部(内聚失效),此时界面强度由树脂内聚强度决定,显著提高。
需强调,适度脱粘可耗散能量提高韧性,但过度脱粘会降低屈服强度。因此界面结合强度需“适度”——既保证载荷传递,又允许少量滑动缓解应力集中。
测试中界面效应的控制策略
屈服强度测试中,界面效应(如脱粘、增强相不均)会影响结果准确性,需从三方面控制:
试样制备:保证增强相均匀分布,避免团聚——团聚会导致局部应力集中,提前脱粘;优化固化工艺(如环氧树脂的 curing 温度与时间),确保界面树脂充分固化,形成良好化学结合。例如,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(VARTM)工艺可减少试样气泡,提高界面均匀性。
测试条件:加载速率需符合标准(如2mm/min),过快加载会导致界面应力集中,提前脱粘;控制环境温度(23℃)与湿度(50%RH),高温会降低树脂强度与界面结合,导致屈服强度偏低。
数据处理:若应力-应变曲线出现锯齿状波动,说明多次脱粘,需取平台区应力作为屈服强度,而非弹性段终点。
案例:表面处理对Cf/Al复合材料的影响
研究人员以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(Cf/Al)为对象,通过表面处理调控界面强度,验证其对屈服强度的影响。
采用三种碳纤维:未处理(UT)、氧化处理(OT,浓硝酸氧化增加粗糙度)、TiB2涂层处理(CT,化学气相沉积涂层)。单丝拔出试验显示:UT界面剪切强度15MPa,OT35MPa,CT50MPa。
拉伸试验结果:UT屈服强度200MPa,OT240MPa(+20%),CT260MPa(+30%)。微观分析表明:UT试样严重脱粘,碳纤维与铝分离;OT试样界面形成冶金结合,脱粘减少;CT试样TiB2与铝反应生成Al3Ti,界面更牢固,无明显脱粘,载荷有效传递至碳纤维,屈服强度最高。
该案例直接证明:提高界面结合强度可显著提升屈服强度,表面处理是有效调控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