塑料拉伸强度与拉伸模量是评估塑料力学性能的核心指标,直接关联材料选型、产品设计与质量控制。本文围绕两者的计算方法,从概念定义、公式逻辑到参数测量、误差规避,系统拆解专业计算要点,帮助读者准确掌握塑料拉伸性能的量化核心。
塑料拉伸测试的基本概念与标准依据
塑料拉伸测试需遵循GB/T 1040.1-2006(国内)或ISO 527-1:2012(国际)标准,确保结果可比性。常见试样为1A型哑铃片(原始标距50mm、宽度10mm、厚度2mm),测试条件包括23℃±2℃的环境温度、50%±10%的相对湿度,以及匹配材料特性的拉伸速度(如模量测试用5mm/min,强度测试用50mm/min)。这些标准是计算的前提,规避非标准化条件对结果的干扰。
拉伸强度的定义、公式与实例计算
拉伸强度(σt)是塑料拉伸过程中能承受的最大应力,公式为:σt = Fmax / A0。其中Fmax是测试记录的“峰值负载”(脆性塑料为断裂负载,韧性塑料为屈服阶段最大负载),A0是试样原始截面积(矩形截面为宽度×厚度,圆形截面为π×半径²)。
参数需严格统一单位:Fmax单位为N,A0单位为mm²,结果单位为MPa(1N/mm²=1MPa)。例如,某1A型试样原始宽度10mm、厚度2mm,A0=20mm²,最大负载1200N,则拉伸强度=1200N/20mm²=60MPa。
拉伸模量的定义与计算核心
拉伸模量(E)反映塑料弹性阶段的刚性,是“弹性区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”,公式为:E = Δσ / Δε。Δσ是应力变化(σ2-σ1),Δε是应变变化(ε2-ε1);应力σ=F/A0,应变ε=伸长量/原始标距(如标距50mm、伸长0.25mm,应变0.5%)。
标准中通常采用“割线模量”,即选取0.05%~1%的应变区间计算斜率。例如,某试样在ε1=0.05%时应力5MPa,ε2=1%时应力10MPa,则Δσ=5MPa,Δε=0.95%,模量=5/0.0095≈526MPa。
计算前的试样参数测量要求
原始参数精度直接影响结果:宽度用≥0.0₂mm游标卡尺测三点取平均,厚度用≥0.01mm千分尺测三点取平均;原始标距用标距仪标记,误差≤⁰.5mm。例如,厚度测量若偏差0.1mm,则A0偏差10%(2mm→1.9mm时,A0从20mm²变为19mm²),拉伸强度结果偏差约5%。
测试过程中的数据采集要点
需用带引伸计的电子试验机同步采集负载与伸长量,生成应力应变曲线。引伸计需卡紧试样标距内区域,避免滑动导致伸长量偏大(会使模量计算值偏小)。老式试验机需手动记录关键节点(如0.05%应变、1%应变、峰值负载),确保数据连续性。
常见计算错误与规避方法
1、混淆原始与断裂截面积:拉伸强度必须用原始截面积A0,若用断裂后颈缩的截面积,结果会偏大;
2、误取断裂负载为Fmax:韧性塑料屈服后负载下降,需取曲线峰值点;
3、模量应变区间选错:需严格选0.05%~1%,避免非线性阶段;
4、单位不统一:Fmax用kgf时需转N(1kgf=9.81N),A0用cm²时转mm²(1cm²=100mm²),否则结果偏差10倍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