检测百科

塑料屈服强度测试中应力发白现象与屈服点的关系

2025年10月27日
2
微达检测实验室

温馨提示: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,仅作参考。如需专业数据支持,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。

在塑料力学性能测试中,屈服强度是衡量材料抵抗塑性变形能力的关键指标,而应力发白现象则是部分塑料在屈服过程中呈现的直观光学变化。明确两者的关系,不仅能帮助测试人员更准确判定屈服点,还能深化对塑料屈服机制的理解。本文结合测试实践与材料科学原理,探讨塑料屈服强度测试中应力发白与屈服点的关联及影响因素。

塑料屈服点与屈服强度的基本概念

在塑料拉伸测试中,应力-应变曲线是分析材料力学行为的核心依据。当材料从弹性变形阶段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时,应力-应变曲线会出现一个明显的转折点,即屈服点。对于多数塑料而言,屈服点通常表现为“双峰”特征——先出现一个上屈服点(应力峰值),随后下降至一个稳定的下屈服点,下屈服点因受试样缺陷影响较小,常作为屈服强度的判定依据。

屈服强度的物理意义是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时的最小应力值,它直接反映了塑料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。例如,聚丙烯(PP)的屈服强度约为20-30MPa,而丙烯腈-丁二烯-苯乙烯共聚物(ABS)的屈服强度约为40-50MPa,这意味着ABS在承受更大应力时才会发生塑性变形。

塑料的屈服行为具有明显的速率依赖性和温度依赖性:高速拉伸时,材料的应变率硬化效应明显,屈服点应力升高;低温环境下,分子链刚性增强,屈服强度也会上升。这些特性为理解应力发白与屈服点的关系提供了基础。

此外,屈服点的判定需结合曲线形态与材料实际变形:对于颈缩明显的塑料(如PP),屈服点对应颈缩的起始;对于无明显颈缩的塑料(如硬PVC),屈服点则对应应力-应变曲线的拐点。这些变形特征与应力发白的关联,是后续分析的关键。

应力发白现象的定义与成因

应力发白是塑料受载后局部出现的白色不透明区域,其本质是材料内部形成了“银纹”(craze)结构。银纹由大量微空洞(直径约10-100nm)和连接空洞的取向分子 fibrils 组成,这些微空洞会对可见光产生强烈散射,导致材料从透明或半透明变为白色。

银纹的形成源于聚合物分子链的分离:当应力达到一定水平时,非结晶区的分子链间范德华力被破坏,链段发生横向分离,形成微空洞;同时,平行于拉伸方向的分子链会被拉长并取向,形成连接空洞的 fibrils。这种结构既保留了材料的部分强度(未完全断裂),又改变了光学性能。

需区分银纹与裂纹:银纹内部有 fibrils 连接,仍具有一定承载能力;而裂纹是分子链完全断裂的结果,会导致材料失效。因此,应力发白是塑料屈服过程中的可逆或半可逆变化——若卸载后应力低于银纹的临界破坏应力,部分银纹可自行消失。

应力发白与屈服点的时序关联

对于非结晶型塑料(如PS、ABS),应力发白与屈服点的关联极为紧密。这类材料的屈服过程以银纹形成与分子链塑性流动为主,当应力达到屈服点时,分子链分离形成的银纹刚好达到可观测的尺度,因此发白现象与屈服点几乎同步。

以ABS为例,拉伸测试中当应力达到下屈服点(约45MPa)时,试样标距段两侧会先出现平行于拉伸方向的白色条纹,随后扩展至整个标距段。这一过程与应力-应变曲线中屈服点的出现完全同步,说明银纹形成的应力门槛刚好对应屈服点的应力值。

部分脆性非结晶塑料(如PS)的应力发白会先于屈服点峰值。PS的分子链刚性大,银纹形成的应力门槛(约48MPa)略低于上屈服点峰值(约50MPa),因此测试中PS试样表面会在应力达到峰值前出现细微白点,随后才会出现屈服峰。

需注意的是,这种同步性仅适用于均匀变形阶段:当材料进入颈缩扩展期,应力会保持稳定,但应力发白会持续加剧,此时的发白已不再对应屈服点,而是塑性变形的进一步发展。

结晶型与非结晶型塑料的差异表现

塑料的结晶度直接影响应力发白与屈服点的关系。非结晶型塑料(如PS、ABS)无有序结晶区,屈服依赖银纹与分子链流动,因此应力发白与屈服点同步;结晶型塑料(如PP、HDPE)则以结晶区变形(晶粒滑移、取向)为主,银纹形成滞后。

以PP为例,拉伸时当应力达到下屈服点(约25MPa),试样先出现颈缩(屈服起始),但表面无明显发白;当颈缩扩展至整个标距段(应力保持稳定),非结晶区的分子链被充分拉伸,才会形成银纹并出现淡白色条纹。这种滞后源于结晶区的变形优先于银纹形成。

半结晶型塑料(如PET)的表现介于两者之间:当结晶度较低(<30%)时,非结晶区比例大,应力发白与屈服点同步;当结晶度较高(>50%)时,结晶区主导变形,发白现象滞后。

测试条件对两者关系的影响

拉伸速率会改变应力发白与屈服点的时序。高速拉伸(如500mm/min)时,分子链来不及松弛,应变率硬化效应使屈服点应力升高,同时银纹更容易形成(分子链分离速度加快),因此应力发白会更早出现。

温度的影响同样显著。低温环境(如-20℃)下,塑料的Tg升高,分子链刚性增强,银纹形成的应力门槛降低。例如,PS在25℃时发白与屈服同步,但在-20℃时,发白会提前2-3MPa出现,导致时序偏移。

试样厚度也会影响关联度。厚试样(如4mm)的应力分布不均匀,边缘高应力区会先形成银纹,导致发白提前,但此时整体应力未达屈服点。因此测试中通常选择2mm厚的均匀试样,以保证应力分布均匀。

测试中应力发白的观察与屈服点判定

准确观察应力发白需结合高速相机与应力-应变曲线同步记录。高速相机可捕捉试样表面的细微变化,对应曲线中的关键点(如上/下屈服点),避免肉眼观察的滞后。

需区分“均匀发白”与“局部发白”:均匀发白是材料整体屈服的表现,对应真实屈服点;局部发白多由试样缺陷(如划痕、杂质)导致,不能作为判定依据。例如,ABS试样若仅边缘出现白点,可能是模具残留痕迹引起,需忽略。

对于非结晶型塑料(如ABS),当标距段出现均匀白色条纹时,对应曲线的下屈服点,此时记录的应力值最准确;对于结晶型塑料(如PP),则需以颈缩起始作为屈服点,应力发白仅作为辅助参考。

常见塑料的实例分析

ABS(非结晶型):屈服点对应明显的均匀发白,测试中可通过观察发白区域的扩展判定下屈服点,结果稳定可靠。

PP(结晶型):屈服时先颈缩,发白滞后于屈服点,因此屈服点需以曲线下屈服点为准,发白仅作为塑性变形的辅助标识。

PS(脆性非结晶型):发白先于屈服峰,测试中需结合发白与屈服峰的时序,取两者的中间值作为屈服强度(或直接取下屈服点)。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  • 该列表没有任何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