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合金屈服强度测试中,上下屈服点的准确区分是评估材料塑性变形行为的关键环节,直接影响工程设计中材料强度指标的选取。本文结合测试标准、设备操作与曲线分析,系统阐述铜合金上下屈服点的区分方法,为测试人员提供实操指导。
上下屈服点的基本概念
屈服强度是材料从弹性变形进入塑性变形的临界应力值,当材料呈现“明显屈服现象”时,应力-应变曲线会出现“峰值-下降-平台”特征,对应上下屈服点。根据GB/T 228.1-2010《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:室温试验方法》,上屈服强度(σsu)指试样发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高应力;下屈服强度(σsl)指屈服阶段中不计初始瞬时效应的最低应力。
铜合金中,如黄铜(H62、H68)、锡青铜(QSn4-3)等常表现出明显屈服现象:弹性阶段后,力值先快速上升至峰值(上屈服点),随后因位错滑移启动,力值下降至稳定水平(下屈服点),形成“屈服平台”。
需注意,“明显屈服现象”是区分上下屈服点的前提——若曲线无明显峰值或下降段(如某些高合金化白铜),则只需测定“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”(σp0.2),无需区分上下屈服点。
测试标准的依据与要求
国内铜合金拉伸测试主要遵循GB/T 228系列标准,其对上下屈服点的区分有明确规定:仅当材料呈现明显屈服现象时,才需报告上下屈服强度;若屈服阶段无明显下降(如力值保持恒定),则下屈服点等于上屈服点。
国际标准中,ASTM E8/E8M-21《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标准试验方法》与ISO 6892-1:2019《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:室温试验方法》的定义与GB/T 228.1一致,但对“初始瞬时效应”的排除更强调——需忽略加载初期因设备惯性或试样偏心导致的力值波动,仅考虑材料本身的屈服行为。
测试前需确认材料是否属于“明显屈服材料”:可通过预试验观察曲线形态,或参考材料手册中该合金的屈服特性(如黄铜通常有明显屈服点,而铝青铜可能无)。
测试设备与试样的准备要求
设备精度直接影响上下屈服点的捕捉:万能试验机需满足力值精度≤±1%(GB/T 16825要求),引伸计需采用class 0.5级(应变分辨率≥1×10-6),确保应变测量准确。
试样加工需严格符合GB/T 6397《金属拉伸试验试样》:圆形试样的标距部分直径公差≤±0.05mm,表面粗糙度Ra≤1.6μm,避免应力集中导致的早期断裂;平板试样的厚度公差≤±0.1mm,边缘无毛刺。
引伸计安装需注意:标距线应与试样轴线重合,夹持力适中(避免压伤试样或松动),确保应变测量范围覆盖弹性阶段至屈服阶段——若引伸计脱落,需重新测试,否则应变数据无效。
加载过程的控制要点
加载速率是影响屈服点表现的关键因素:弹性阶段需控制“应力速率”(如铜合金通常取5~25MPa/s),避免速率过快导致弹性模量测量误差;屈服阶段需切换至“应变速率”(如0.00025~0.0025/s),确保屈服行为充分展现。
GB/T 228.1规定,若采用力控制加载,当力值接近预期屈服强度的90%时,需切换为应变控制,防止力值突变错过上屈服点。例如测试H62黄铜时,预期屈服强度约300MPa,当力值达到270MPa时,切换至应变速率0.0005/s加载。
加载过程中需保持轴向对中:若试样偏心,会导致力值波动(如曲线出现多个小峰值),需调整夹头位置,确保试样轴线与试验机轴线重合——可通过预加载(如5%预期屈服力)检查力值是否稳定。
应力-应变曲线的特征分析
铜合金典型应力-应变曲线分为三个阶段:弹性阶段(直线,斜率为弹性模量E)、屈服阶段(力值先升后降,形成“峰-谷”特征)、强化阶段(力值再次上升)。
上屈服点的曲线特征:弹性阶段结束后,力值首次达到的最大值,对应曲线的“第一峰值”——需注意排除初始瞬时过载(如加载初期力值突然跳变,通常是设备惯性导致,不计入上屈服点)。
下屈服点的曲线特征:上屈服点后,力值下降至的最低值,或稳定屈服阶段的平均应力——若曲线出现“波动平台”(如力值在小范围内变化),则取下屈服阶段的最小应力;若平台稳定(力值不变),则取平台应力值。例如H68黄铜的屈服平台通常持续0.5%~1.5%应变,下屈服点为平台的平均应力。
数据采集与判断的准则
数据采集频率需满足:每秒至少记录10个力值与应变值,确保捕捉到上屈服点的峰值与下屈服点的谷值——若频率过低,可能错过关键特征点(如峰值被平滑处理)。
上屈服点的判断:在应力-应变曲线上,找到“弹性阶段结束后力首次下降前的最高应力”,需排除初始瞬时效应(如加载0.1%应变内的力值波动)。例如某黄铜试样的曲线中,弹性阶段结束于应变0.2%,力值达到315MPa后首次下降,该值即为上屈服点。
下屈服点的判断:根据GB/T 228.1,取下屈服阶段中“不计初始瞬时效应的最低应力”。若曲线有明显平台,取平台的平均应力;若平台不明显(如力值缓慢下降),取屈服阶段的最小应力。例如某锡青铜试样的曲线中,上屈服点300MPa,随后力值下降至280MPa并保持稳定,280MPa即为下屈服点。
常见干扰因素及排除方法
干扰因素1:设备刚性不足——若试验机机架变形,会导致力值滞后(如曲线峰值不明显),需定期校准设备刚性(按GB/T 16825),或采用刚性更高的试验机(如液压式优于电子式)。
干扰因素2:试样打滑——夹头夹紧力不足时,试样会在夹头内滑动,导致力值突然下降(如曲线出现“断崖式”下跌),需检查夹头齿面磨损情况(若齿面变平,需更换夹头),或增加夹紧力(但避免夹断试样)。
干扰因素3:曲线噪声——环境振动(如周围有重型设备)会导致力值/应变数据波动(曲线出现高频小锯齿),需将试验机置于隔振地基上,或关闭周围振动源,测试前预热设备30分钟(减少电子元件噪声)。
铜合金材料特性对区分的影响
不同铜合金的屈服特性差异较大:黄铜(Cu-Zn)因Zn的固溶强化,通常有明显的上下屈服点(如H62的上屈服点约320MPa,下屈服点约290MPa);锡青铜(QSn4-3)因Sn的弥散强化,屈服平台较短(约0.3%应变),下屈服点需取谷值;
白铜(Cu-Ni)中,低Ni含量(如B10)的屈服点较明显,高Ni含量(如B30)因Ni的固溶强化,屈服阶段不明显(曲线无明显峰值),需测定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(σp0.2);
铝青铜(QAl9-4)因Al的时效强化,通常无明显屈服点,曲线从弹性阶段直接进入强化阶段,此时无需区分上下屈服点,只需报告σp0.2(如0.2%非比例延伸对应的应力)。
实操案例:H62黄铜的上下屈服点区分
试样参数:H62黄铜圆形试样,直径Φ10mm,标距50mm,表面粗糙度Ra=1.2μm;设备:万能试验机(力值精度±0.5%),class 0.5级引伸计(标距50mm);
加载过程:弹性阶段应力速率10MPa/s,当力值达到270MPa(预期屈服强度90%)时,切换为应变速率0.0005/s加载;曲线特征:弹性阶段直线(E=105GPa),随后力值升至325MPa(上屈服点,第一峰值),然后下降至295MPa,保持稳定(屈服平台,应变0.5%~1.2%);
数据处理:上屈服点取325MPa(曲线第一峰值),下屈服点取295MPa(平台平均应力);报告中附曲线截图,标注“弹性阶段”“上屈服点(σsu)”“下屈服点(σsl)”,并记录加载速率、引伸计型号等信息。
测试报告中的记录与表述要求
测试报告需明确记录:试样信息(合金牌号、规格、热处理状态)、设备信息(试验机型号、引伸计级别)、加载参数(应力速率、应变速率)、曲线特征(是否有明显屈服现象);
上下屈服点的表述需符合标准:如“上屈服强度σsu=325MPa(GB/T 228.1-2010,力首次下降前的最高应力)”“下屈服强度σsl=295MPa(GB/T 228.1-2010,屈服阶段不计初始瞬时效应的最低应力)”;
若曲线无明显上下屈服点,需说明“该合金无明显屈服现象,测定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σp0.2=310MPa”,并附曲线截图(标注0.2%非比例延伸线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