检测百科

低温环境下聚合物屈服强度测试的样品预处理步骤

2025年10月27日
2
微达检测实验室

温馨提示: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,仅作参考。如需专业数据支持,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。

低温环境下聚合物屈服强度测试是评估材料在寒冷工况(如极地工程、航空航天、冷链设备)中力学性能的核心环节,其结果直接影响产品安全性与可靠性。而样品预处理作为测试前置步骤,需解决聚合物低温下的脆性、热收缩、吸湿性及表面状态波动等问题,是确保数据准确的关键。

样品选取与尺寸标准化制备

样品需从批量材料中选取均匀区域,避开边缘料、料头或变形部位,确保结果反映材料整体性能。例如注塑件应从浇口对面取样,挤出件沿挤出方向截取,避免分子取向不均带来的误差。

尺寸需严格遵循ASTM D638或ISO 527等标准,常用哑铃型样品的标距段厚度公差≤±0.05mm、宽度≤±0.1mm——低温下尺寸偏差会导致应力分布不均,如厚度差0.1mm的PP样品,屈服强度测试值可能偏差15%以上。

加工优先选数控铣削或激光切割,避免机械加工产生的毛刺、划痕(低温下会成为应力集中源)。加工后用400-600目砂纸轻磨边缘,去除微小毛刺,但需避免改变样品尺寸。

表面清洁与缺陷可视化排查

聚合物表面的油污、脱模剂会影响夹具摩擦力,甚至形成“隔离层”导致样品打滑。清洁用无水乙醇或异丙醇浸湿无尘布轻擦,再用干燥压缩空气吹干,禁止用纸巾擦拭(防止纤维残留)。

用10-50倍放大镜检查表面缺陷:划痕(深度>5μm)、气泡(直径>0.5mm)、熔接痕等会放大低温脆性——如20μm划痕可使ABS屈服强度降低25%。注塑件需避开浇口附近的熔接痕(分子链未充分缠结,易断裂)。

若发现贯穿性裂纹或大面积气泡,直接剔除样品,避免影响结果重复性。

热历史消除的退火处理

聚合物加工时的冷却速率、注塑压力会引入“热历史”,导致分子取向或结晶度波动——快速冷却的PP结晶度约30%,缓慢冷却的可达50%,低温屈服强度差异达30%。

退火处理需将样品放入真空干燥箱,温度设为低于玻璃化转变温度(Tg)10-20℃(如PC的Tg150℃,退火130℃;PMMA的Tg105℃,退火90℃),保温2-4小时后,以≤5℃/min速率冷却至室温,释放内应力。

注意退火温度不可超过Tg(避免软化变形),且需真空环境(防止氧化或吸湿)。

低温适应的预暴露处理

直接将室温样品放入低温箱会因温差产生热应力,破坏分子链结构。预暴露需将样品放入测试用低温箱(如-40℃、-60℃),保温时间为样品最大厚度的10倍(如3mm样品保温30min),确保内部温度均匀。

预暴露时避免样品接触箱壁或冷源(防止局部过冷),且保持箱内相对湿度≤30%(避免结露结冰)。若湿度超标,可放置硅胶干燥剂吸湿。

预暴露后立即测试,避免样品回温(回温10℃以上会重新产生热应力)。

吸湿性聚合物的干燥处理

尼龙、PET等吸湿性聚合物会吸收水分,低温下水分结冰破坏分子链——尼龙6吸湿性5%时,低温屈服强度下降40%。需用除湿干燥箱处理:尼龙66用80℃、4-6小时;PET用60℃、6-8小时,直到重量变化≤0.1%(电子天平测量)。

干燥后样品立即放入密封袋(含分子筛),测试前10分钟取出,避免重新吸湿。若重量增加超0.2%,需重新干燥。

夹具适配的防滑与标记处理

低温下夹具摩擦力降低,需在样品夹持部分粘贴120-200目细砂纸(用低温环氧胶,胶层≤0.1mm),防止滑动。

用低温不脱落的油性马克笔在标距段画两条平行线(间距25mm或50mm),标记时力度要轻,避免划伤表面。若用引伸计,需粘贴低温兼容应变片(如Vishay EA-06-062RE-120),并提前在低温箱预适应30min。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  • 该列表没有任何内容